傳統自煎
下藥靈活
歷代傳統醫家為了充分發揮藥物療效,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煎煮方式。
一個方劑,有些藥要先煎(如礦石類、貝殼類、動物角甲類飲片等,因質地堅硬應打碎先煎20-30分鐘,再與他藥同煎,才能使有效成分溶出);有些藥要后下(如薄荷、砂仁等氣芳香、含揮發性成分的飲片,一般在他藥煎好5-10分鐘下藥,以免有效成分散失);有些還要另煎(為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及減少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吸附引起損失,如人參、西洋參、西紅花等貴重中藥,須另器單獨煎煮取汁,再將藥渣并入群藥合煎,最后將前后不同煎煮的藥液混勻后分服)。此外,還有包煎、沖服、烊化、兌服等特殊處理方式。
煎煮時間也有講究:解表藥(如麻黃、菊花、桔梗)應用武火連煎,“氣足勢猛”,藥力迅速;一般藥應用文火和武火交叉煎煮;而滋補調理類藥物(如人參、枸杞、龜板)宜先用武火煮沸,再用文火慢煎40分鐘以上,使藥汁濃厚,藥力持久。“如果一個方子含有這些不同性質的成分,用瓦罐砂鍋煎煮的傳統自煎煮法,就能滿足這些不同要求,真正發揮中藥特色療效。”丘振文說。
機器代煎
規范化煎藥效率高
據丘振文介紹,醫院和藥店代煎服務使用的是自動煎藥機,煎煮過程在密閉、高壓環境下進行,設定好時間、壓力等參數,煎好后經人工或自動擠壓,將藥液輸送到自動包裝機包裝。
機器代煎的優點很多,機械化生產效率高,加水量、煎藥時間容易控制,能做到煎藥規范化、標準化、數字化管理。火力比較均勻,而且煎煮前會對中藥進行規范浸泡(家庭自煎一般都將藥材直接倒進鍋里煎煮),很少煎焦糊現象,不會浪費藥材。例如要把中藥統一煎出200毫升藥液,用煎藥機代煎,萬一水分太多,還可以過濾后濃縮到規定的服用藥液量。
但煎藥機對于有先煎、后下等需要特殊煎法的藥難以做到。而且,機器的密閉壓力對煎藥成分影響很大,有些有效成分能充分析出,但也能煎出很多能溶于水的化學雜質如蛋白質、鞣質等。現在國家中醫藥局有規定,禁止加壓煎煮中藥。然而,在一些私人藥店的煎藥機,為縮短煎藥時間會加壓煎煮,而且這樣熬出的藥液顏色較深,符合消費者心理。
他還透露,代煎藥物使用的包裝袋,質量要求比較高。因為高溫下灌裝藥物,劣質包裝材料可能會有有毒物質析出。“在規范的大醫院,一般會用進口包裝袋,一個包裝袋成本5毛錢,一劑藥分裝兩袋收費2.5元,光袋子就1元成本。為節約成本,院外代煎的部分商家不一定使用好的包裝材料。”
●藥液顏色
自煎:受煎煮時間、方法、水分等因素影響,藥液顏色難以把握。
代煎:火力均勻,而且煎煮前會對中藥進行規范浸泡,通常藥液顏色較深。一般來講,如果以草藥類、礦物類藥為主,煎出來的顏色比較淡,但都不會影響療效。
●煎煮時間
自煎:用于治療不同疾病,煎煮方法和時間不一樣。
代煎:時間較為固定,一般為煮沸30分鐘。
●效果
影響因素太多,不同病人服用效果也不一樣。因此,代煎和自煎療效有無差別目前尚無定論,一般來說差別不大。由于煎藥機中有壓榨設備,能將藥汁壓出來,比自煎藥浸出物的量高,但是否臨床療效高于普通自煎藥,仍需驗證。
●藥劑師點評
普通短期用藥 代煎自煎差別不大
煎藥機機械化的流程化生產,難以做到個性化煎藥。但對于短期小病用藥,如普通感冒患者,病情較輕,用藥時間在一周內,不論是自煎或機器代煎,效果差別不大。對于沒時間煎藥、沒有煎藥用具、不懂煎藥的市民,或便于便攜考慮,可以選擇代煎。
如果是長期慢性病或滋補類藥物,還是建議在家里煎煮,比較容易控制煎藥效果。
代煎、自煎
優劣比比看
●用藥器具
自煎:家里常用的是砂鍋、陶瓷鍋。下藥靈活,但難以控制火候。
代煎:不銹鋼煎藥機。規范化煎藥,但無法滿足先煎、后下等個性化煎藥需求。
●火候
自煎:可以隨意調節
代煎:恒定火候
■記者直擊醫院藥房機器代煎流程
Step1
醫院代煎的中藥都是送到專門煎煮中藥的加工點,在那里,先將中藥放入桶中浸泡;
Step2
將浸泡過的中藥全部倒進一個不銹鋼的高壓容器內,然后自動控制煎藥時間;
Step3
煎好后,藥汁過濾后真空抽吸打包。若藥汁過多,則先傳輸到濃縮機,過濾后濃縮到規定的服用藥液量,再送往包裝機打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