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選——陶器(砂鍋、瓦罐)。由于它們性質安穩,不簡略與藥物起化學反應,傳熱慢,受熱均勻,熱力陡峭,鍋周保溫性強,水分蒸發量少,不簡略煳鍋,報價也便宜,可以在煤氣或許其他生火煎藥。其他,現在一般選擇電熱陶瓷煎藥罐,溫度、時間均可調度,操作便利。
忌用——鐵鍋、銅鍋和鋁鍋等,由于金屬的鍋可以與中藥發作反應,改變了藥性,下降藥效,甚至添加了人體金屬物的攝入,形成體內重金屬積儲。
2.藥壺在初步煮的時分會漏水,怎么辦?
有時,藥壺在初步煮的時分會漏水,這是為何呢?本來,用泥渣燒制的藥壺會有一些縫隙,傳統的做法是,在榜初次運用曾經,先用藥壺熬些玉米面,熬好往后,藥壺的縫隙就會被堵住了。如果您用砂鍋煮藥,那么記住,一初步不要運用大火,否則砂鍋會出現裂鍋現象,要先用小火,等砂鍋全部都熱了,再恰當加大點火力。
3. 選擇煎藥水
清潔的可飲用冷水。不能參與開水或熱水浸泡,以防止藥材組織中的淀粉當即糊化、蛋白質凝結而不利于有用成分的滲出。
4.浸泡
煎藥之前,先用涼水浸漬30—60分鐘,浸透中藥,尤其是茯苓,很多人煎藥完發現茯苓里面仍是干的,這么很不利于藥物有用成分滲出,提示:浸泡過夜的做法不可取。
5.加水量
加水量與總的藥量、鍋的大小及熬出藥液的需求量有關,主要在平常的揣摩。一般的用水量應沒過中藥,并高出藥面1—3厘米為宜。其他一種以每克藥材加水10毫升為標準來大概核算需水量。
6.煎煮次數
一般中藥煎煮兩次,第2次加水量為榜初次的1/3—1/2。兩次煎液濾凈去渣混勻后分2次溫服。
7. 煎煮時間
第一煎:浸泡好的中藥用武火(大火、急火)煮沸后再調為文火(小火、慢火)煎煮20-30分鐘支配即可。解表藥、清熱藥、芳香藥為主的丹方宜武火煎煮,時間宜短,煮沸后再煎3—5分鐘即可;補益藥需用文火(小火)慢煎,時間宜長,煮沸后再煎30-60分鐘。
第二煎:宜選用開水或許熱水,鍋開后10-15分鐘即可。
多見格外煎藥請求
① 先煎:為有用成分不易分出或許毒性較大的藥物。a、礦石類、動物骨甲貝殼類——先煎20--30分鐘后再下其他藥物一同煎。b、有毒藥物,如川烏、草烏、制附片、雷公藤等,格外是在逾越常用量時,必須先煎30—60分鐘,使有毒成分分解,以嘴嘗不麻為度。
?、?后下:在第一煎中藥熬好之前5—8分鐘參與。一類是含揮發油芳香性藥材,如薄荷、肉桂、豆蔻、沉香等;另一類是有用成分遇熱不安穩的藥物,如鉤藤、生大黃、番瀉葉等。
?、?包煎:為防止煎藥后藥液渾濁及減少藥物對消化道、咽喉的不良影響,如赤石脂、滑石、旋覆花、車前子、枇杷葉、蒲黃等,要用紗布將藥包好,再放入藥鍋煎煮。
?、?沖服:為難溶于水的、不宜入煎的或寶貴的藥物,如生大黃、三七粉、羚羊角粉、川貝粉、琥珀粉等,一般研成細粉用開水吞服,或沖入熬好的中藥內一同服用。
⑤ 烊化:為膠質、黏性大并且易溶的藥物,如阿膠、龜膠、鹿膠、蜂蜜、飴糖等,用時應單獨加溫溶化與藥液兌服,或參與煎好的藥汁中溶化后服用。因其同煎時易黏鍋煮焦,且黏附其它藥,影響煎出率。
煎煮的過程中,可以用筷子攪拌,以利于成分分出,非攪拌時間需求蓋上蓋子,不要一再翻開鍋蓋子,以盡量減少揮發性成分的損失。
終究,服用時間及頻次
每日一劑,煎兩次,藥液應控制在400毫升支配,小孩服藥量控制在150~200毫升為宜,兩次藥液分早晚兩次服用或許早中晚三次溫服。服藥的時間應當根據患者自個的體會來調整,一般選擇早晚飯后30—60分鐘(或許朝九晚五)服藥較好。不建議空腹或許太晚服藥。
一般服藥吐逆的患者,宜參與少量姜汁,或用鮮生姜擦舌,或嚼少量陳皮,然后再服湯劑,選用少量頻服的方法。如遇患者昏倒,吞咽困難時,宜鼻飼給藥。關于運用峻猛或毒性藥,應審慎從事,宜從少量初步,逐步添加,有用即止,慎勿過量,以免中毒。
中西藥服用次第
中藥里的某些成份會和西藥發作化學反應,如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鐵制劑、治療消化不良的酶制劑、富含氨基比林等成分的解熱麻醉劑、某些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如洋地黃制劑等,就不能與中藥一同服用,由于這些成份簡略同某些中藥里的鞣質發作反應,影響作用,甚至發作有害物質。
由于每味中藥都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的化學成份,詳細會與哪些西藥發作反應,現在還不是很明白,所以咱們的建議是:中西藥最好是分隔一個小時以上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