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吃中藥,同樣一種病,同樣一副藥方,不同的人吃下去效果有時候天差地別。效果好的就覺得中醫的確有道理,效果差的人就會嗤之以鼻,什么中醫中藥全是騙人的,我上次吃了什么方子,一點效果都沒有。中藥的秘密不是藥方而是藥物的劑量大小?
問題出在哪里?出在劑量上。古代有句話,“繡出鴛鴦憑君看,不把金針度與人。”,一張藥方,你把所有的藥物成分都列出來,就像云南白藥的說明書一樣,列出所有中藥成分,你照樣制作不出正宗的云南白藥。為什么?你不懂劑量。
中藥的秘密不是藥方而是藥物的劑量大小
中藥的劑量才是中醫的不傳之秘。西醫的劑量一般都和病人的體重掛鉤,多少公斤體重服用多少藥物,這種思維是機械思維,是按照藥物在血液里能達到的濃度反推的。而中藥里的劑量配伍,則類似于古代戰場的排兵布陣,君臣佐使次序分明,藥物比例不能亂動。而藥物的劑量多少,才是決定療效的重要一環。
現在的藥典對中藥的劑量進行行了標準化認定,大部分中藥都只用3克,5克,這個用量相對來說是肯定是安全的,就算你吃錯藥,也吃不壞人。反過來講,就算你對癥下藥,藥物太輕,還是隔靴搔癢,見效慢。中醫見效慢,要慢慢調養,是不是就是因為這么來的呢。今日多了苑嗣文醫生的文章,提到糖尿病治療大家仝小林先生繼承傳統中醫,結合臨床實際,成功地運用經方降糖,小林先生抓住了糖尿病的核心病機——中滿內熱,大劑量的使用黃連進行降糖,黃連用量一般為30-120g,療效卓著,降糖迅速,許多人稱其為“仝黃連”。120克的黃連,我想一般的時方大夫打破頭也不敢開出這樣的劑量吧。苑嗣文醫生自己總結的中藥重用的原則就是“認證要準、下藥要狠”,這是他自己的一個病例。摘錄如下:有一心律失常患者,46歲,女性,心律失常病史多年,加重2個月,去齊魯醫院住院治療,動態心電圖檢查顯示24小時室性早搏35000多次,呈二聯律、三聯律,治療半月,基本無效,醫生認為病情較重,有猝死的危險,勸她安裝起搏器。患者考慮到自己還年輕,如果安裝了起搏器,中間還需要換。拒絕安裝,帶藥出院。經朋友介紹找到了我。因為以前她也找中醫看過,我看了前醫的處方,認證準確,用藥恰當。患者說服用也有效,就是不徹底治好。當時患者一來我門診,我就看到患者形體偏胖,面色萎黃,帶有灰暗,胸悶憋氣,心慌氣短,疲勞乏力,舌質胖大有齒痕,苔白,脈沉遲,時呈代脈,用力重按方可尋得。典型的元氣不足,大氣下陷。我用補中益氣湯加炮附子等藥,重用黃芪90g,患者還有高血壓病史,雖然現代藥理研究說黃芪能升血壓,不用管它,黃芪還能降血壓呢。結果服用一周,患者感覺非常舒服。二診時,黃芪加大至120g,,三診時,加大到150g,后來就每兩周調一次方,黃芪用量始終維持150g。二個月后,患者就像換了一個人,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,24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室性早搏35次,無二聯律、三聯律。齊魯醫院的醫生看到結果大為吃驚,患者說她服用了一個月中藥時,就停用了所有抗心律失常的藥物,僅僅服用中藥就取得了很好的療效!
所以,不要說中醫不行,是現在的醫生不行;不要說中藥不行,是你沒有用好沒有用對劑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