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期寫了關于煎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,以為自己已經寫得很全面了,結果發現有些讀者提的問題,還是很有意思的,也剛好問到了我沒有提到的一些方面。
有一位讀者問:一副藥是否要煮兩次?如何煮兩次?
對于第一個問題的回答,我是很猶豫的,我覺得不能夠簡單地答要或者不要,因為煮第二次的方法,有利有弊。我應該詳細地說出利弊,供大家參考。
首先,最早的中醫書籍之一的《傷寒雜病論》里面,對于中藥的煮法是很嚴格的,哪種藥先煮,哪種藥在什么時候加進去,煮多久,都有所規定。但是,就沒有煮第二次的煮法。它最多是說煮了一大碗,分三次喝,第一次不好就喝第二次,第二次不好就喝第三次。如果第一次就好了呢?后面的就倒了吧。也就是說,這種煮法說起來還是挺浪費的,但從另一個角度想一下,好了以后,沒病喝什么藥呢。。。
煮第二次的方法,是漢朝以后出來的。那煮第二次的方法,究竟好處在哪里呢?我想最重要的好處是物盡其用。有些藥材在煮第一次的時候,并沒有把藥味完全煮出來,那么,煮第二次,就能夠把剩余的藥味煮出來,這樣就減少了浪費。但這種煮法的缺點是什么?最重要的缺點是藥味不平均,影響藥方整體的效用的發揮。藥方的加減是非常嚴格的,從藥量到藥的種類,都需要非常嚴格的運算。我在開藥方的時候,會運算一下藥走的經絡,身體部位,和病的影響。如果增加了一種藥后,對原本的藥方有什么影響,這些都需要在腦海中模擬一遍。而藥材,本來有些容易煮出藥味,有些不易煮出藥味。煮第一次的時候,藥材中容易煮出藥味的藥材的藥味完全煮出,那么煮第二次的時候,相當于就少了這些藥材,只剩下那些難以煮出藥味的藥材,這樣的話,就對湯藥的效果起到無法預料的影響。而在中藥里面,補陽的藥物,行氣的藥物,是比較容易煮出藥味的,極端點的,大家可以參考上一篇我講到的后下藥,只需五分鐘,甚至三分鐘就能把藥味煮出,再煮藥氣全蒸發了。而補陰的藥物,是比較難以煮出藥味的,所以煮第二次,就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。如果一副中藥里面同時有補陽和補陰的藥,這樣煮第二次,就只剩下補陰藥發揮作用了,無法達到醫生所設想的效果。這應該引起各位的重視。當然,如果純滋陰的藥方,不妨煮第二次,而且這些藥物可以久煎,因為久煎更加能夠發揮藥味。其實應該是滋陰派的流行(中醫的一種流派,主要以開滋陰藥方為主,從明清開始流行),這種煮第二次的方法才廣泛流傳,因為這樣能夠更好地發揮滋陰藥的作用。
所以,說了這么久,中藥的種類就決定了是否煮第二次。那么,如果真要煮第二次,哪種方法比較好呢?我提倡的是煮一次后,接著加水煮第二次,然后兩次的藥湯混合,再分開喝,這樣有利于藥性的平均。(煮第二次可以比煮第一次減少十分鐘到十五分鐘),如果有后下藥,最好不要煮第二次了,或者自己再備一份后下藥,在第二次的時候加進去。(來自微信公眾平臺yjgdchqy,歡迎大家分享)
至于有人提到,有醫生提倡用電煎藥壺,覺得煎藥壺也能起效。我個人對電煎藥壺,是這樣看的,它能夠起效,但無法起到與用火煎藥媲美的效果。而我個人,其實一直以來,都有一份堅持,就是追求藥材完全發揮效果,也就是藥效最大化。為此我做了很多的試驗,火煎和電煎當然也在試驗行列,火煎和電煎差別還是很大的,其中差別無法一一闡述,畢竟諸位不是專業醫師,但我只能說,火煎才是達到藥效最大化的條件之一。其他我上一篇講到的煮藥時間,煮藥器皿,煮藥先煎后下的時間控制和煮藥是否煮第二次等等,都有實踐過,依照我自己的試藥感受,對比哪種方式能夠藥效最大化,最后得出比較成熟的結論,才提出這些煮藥建議。所以這些建議,都是建立在我所試藥經驗之上提出來的,而非人云亦云。希望大家站在我這個小矮人的肩膀,能夠對煎藥有更加充分的了解。
最后再補充一個,如果真的非常不幸,煮藥過程中煮干了,或者準備干了,又不想浪費,可以加開水,但不要加冷水。民間有一種說法,有附子的藥不能中途放冷水,會產生劇毒。(我試過了,沒有的,我現在還好好的在這里碼字呢)但還是希望大家注意一下,最好放熱水。